車車科技上半年營收13.5億,股價較上市巔峰蒸發近99%,應收賬款高企暗藏風險
文|文心 編|劉雙霞
近日,車車科技發布了2025年上半年未經審計的財務報告。財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達13.5億元,總保費規模超115億元。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新能源車險業務的表現——平臺交易量突破81萬單,同比增長135.5%;新車保費規模達26億元,同比飆升150.6%。
然而,在這份看似亮眼的成績單背后,車車科技依然面臨著諸多挑戰。公司股價長期在1美元左右徘徊,截至2025年9月4日收盤,每股報1.110美元,市值9786萬美元,股價較上市首日峰值已蒸發近99%。
1.新能源車險成核心增長引擎
車車科技的戰略重心已明顯轉向新能源車險領域。報告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達13.5億元,總保費規模超115億元。新能源車險賽道表現突出,平臺交易量同比增135.5%至81萬單,新車保費規模達26億元,同比飆升150.6%。
公司毛利潤同比增1.7%至6580萬元,經調整后虧損較2024年同期大幅收窄56.9%。公司預計2025年全年營收將達到30億至33億元,并有望實現盈利。
截至目前,該公司已與15家主流新能源車企建立總對總的戰略合作,包括特斯拉、小鵬、小米等知名品牌。這種合作覆蓋了從新車交付、存量用戶續保到智能理賠等核心環節,貫穿車主的全生命周期。
以小米、特斯拉、理想等品牌為例,平臺單月高峰期新車出單量超10萬輛,線上化出單率穩定在95%以上,車主自助投保比例達87%。新車型從參數測試到可線上出單的周期,已由原來的1-2周縮短至2-3天,顯著提升車企交付效率。
車車科技于2023年9月18日通過De-SPAC方式在納斯達克上市。上市首日,車車科技股價大漲581.82%,收盤報75美元/股,市值一度達到近60億美元。然而,這一輝煌表現只是曇花一現。在接下來的交易日,車車科技股價連跌,如今的股價已跌至1美元附近。
2.虧損收窄但應收賬款高企
車車科技的大部分收入來自提供車險交易服務,公司也坦言業務的成功取決于中國汽車市場。中國的汽車銷量從2018年的280萬輛下降到2021年的260萬輛,下降了9.9%。汽車需求下降可能會對汽車保險需求產生不利影響。
盡管車車科技在新能源車險領域取得了顯著增長,但這種對單一市場的依賴也帶來了風險。
從歷年業績來看,2021-2024年前三季度,車車科技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7.35億元、26.79億元、33.01億元、24.90億元。其中2022-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分別為54.38%、23.23%、2.30%,盡管規模仍在持續增加,但營收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同時,車車科技至今仍未擺脫虧損,2021年以來分別虧損1.46億元、0.91億元、1.60億元、0.51億元。在公司毛利率近年來沒有明顯變化的情況下,費用的高企讓公司很難實現虧損收窄,更不用說扭虧為盈。
更令人擔憂的是,車車科技的應收款項持續高增。在2024年前三季度營收僅增長2.30%的情況下,應收賬款從2023年底的4.66億元飆升至7.47億元,應收賬款周轉天數也拉升至65.78天。這表明公司在擴大與各大車企合作的同時,回款能力不容樂觀,可能面臨現金流壓力。
車車科技的核心競爭力來自于其AI技術能力。公司基于百萬級新能源用戶數據,融合DeepSeek、Qwen等大模型技術,構建了智能客服體系。
公司自主研發的"天目"多模態風控系統,融合文本、圖像與語音數據,將欺詐識別準確率提升至行業領先水平,為合作險企年均降低約20%的賠付風險。
然而,作為一家保險科技公司,車車科技在研發投入上并不突出。2025年上半年,公司總經營費用為9280萬元,較上年同期的1.219億元減少23.9%。
其中,銷售及營銷費用為3730萬元,較上年同期的4170萬元減少10.6%;一般及行政開支為3730萬元,較上年同期的6180萬元減少39.7%;研發費用為1830萬元,較同期研發費用略有下降。
這種研發投入的相對不足,可能影響公司長期技術競爭力的保持。
3.行業共性挑戰與政策風險
車車科技面臨諸多行業共性挑戰。新能源汽車的成本結構、風險特征、費率厘定等方面相較于傳統燃油車存在明顯差異,這直接導致新能源車險的出險頻率、案均賠款顯著高于傳統燃油車。
具體而言,挑戰主要來自四個方面:一是新能源汽車的"三電系統"占整車成本較高,安全性還有待檢驗;二是目前車主以新手或年輕群體為主,駕駛經驗相對缺乏;三是新能源汽車用途多為營運車輛,被用于城市公交、網約車等賠付率較高的領域;四是新能源車更高的維修工時費、配件費和不成熟的維修定損標準,導致維修費用高于傳統燃油車。
盡管面臨這些挑戰,車車科技的核心股東仍持續看好公司長期發展。創始人兼CEO張磊表示將持續增持股份;騰訊、寬帶資本表示繼續持有或增持公司股份。
美光科技執行副總裁Michael Cordano、原西部數據CFO Mark Patrick Long等國際資深產業人士近期增持且合計持股比例超過5%,顯示市場對公司前景的信心。
業內分析認為,盡管車車科技在新能源車險領域表現出色,但其盈利模式尚未真正跑通,對新能源車市場的過度依賴可能影響其長期發展。未來,車車科技需要證明其盈利能力,改善現金流狀況,并向市場展示其全球化戰略能夠真正成為第二增長曲線,才能重新贏得投資者信心。
市場分析認為,盡管車車科技在新能源車險領域增長迅速,但其面臨的應收賬款高企、盈利模式未完全跑通以及對單一市場過度依賴等問題,仍是制約公司發展的關鍵因素。
未來,車車科技需要證明其盈利能力,改善現金流狀況,并向市場展示其全球化戰略能夠真正成為第二增長曲線,才能重新贏得投資者信心。
猜你喜歡
WEMONEY研究室
共2956篇文章
追蹤數字金融發展動向,探索金融科技融合之道,解讀傳統金融機構轉型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