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外賣補貼大戰定性前,宜看清楚“三本賬”
2025年4月京東向外賣行業進軍以來,外賣行業已經開展了掀起了兩輪戰火,京東、美團、餓了么與淘寶先后推出“百億補貼”、“瘋狂567”、“零元免單”“500億補貼”等活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也于5月13日、7月18日兩次約談相關企業。目前,輿論場上已經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方認為相關企業的競爭屬于典型的“內卷”對行業構成嚴重損害,需要被立即全面叫停;另一方則認為補貼大戰屬于典型的市場自由競爭的一部分,完全不需任何限制。這類引發社會思考和爭議的議題近些年其實層出不窮,面對這類問題筆者始終主張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姑且不論本輪大戰誰輸誰贏,我們在給外賣補貼大戰定性前,其實可以先看清楚“三本賬”。
“經濟賬”:短期看消費、長期看科技破局
短期看,外賣補貼大戰是否有助于促進消費?當前,特朗普政府發起全面關稅戰等國際與國內局勢與影響,2025年6月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提升4.8%,低于外界預期的5.5%,也低于5月的6.4%,其中餐飲增長僅0.9%較5月的5.9%的增速,呈斷崖式下降。而生產端的PPI我國經濟上亟需破題的點在于通過促進消費,為市場主體扎上強心針拉動經濟向正向循環的軌道靠攏。摩根大通認為,這場補貼戰在短期內對所有參與者的盈利都是負面的,也就是說本輪外賣補貼大戰事實上是由投資人在買單。7月12日美團突破1.5億訂單量、淘寶閃購日活增加15%,外賣補貼大戰一定程度有助于當期消費的提升。這種當期外賣行業消費的提升一方面有助于讓餐飲行業及外賣騎手獲取更高收入進而進一步拉高消費,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讓外賣消費者將部分因補貼節省下來的收入投入到其他消費領域中,有可能促進消費的“輪動”。長期看,外賣補貼大戰是否影響了科技破局?目前我們面臨國際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的技術封鎖,為了確保長期發展,我們迫切需要實現科技破局。對此,一個相對淺顯的觀點是:如果外賣大戰的補貼來自于國家,顯然這種補貼擠占了科技破局的產業政策資源;而如果補貼來自于投資人,則這種補貼的影響需要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來觀察,因為涉及了資金流向、人才培養、產業階段、國際形勢等諸多因素,本質是搞科技和搞民生是否矛盾的問題,很難一句話給出明確的答案。從經濟維度綜合看,本次由投資人“出血”的外賣補貼大戰,短期上顯然對消費有利,長期上對科技破局的影響需保持觀察。
“法律賬”:電商合規、食品安全、反不正當競爭與反壟斷
兩次約談中總局均明確要求相關平臺企業嚴格遵守《電子商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規定”,這實際也是涵蓋了兩輪外賣大戰中最可能出現違法問題的法律點位。具體而言:《電子商務法》禁止平臺干預價格、要求平臺強化審核。《電子商務法》第35條禁止電商平臺經營者(外賣平臺)任意干預平臺內經營者(餐飲商戶)的交易價格,外賣平臺不得強制商戶自掏腰包參與補貼活動;第38條第2款要求電商平臺經營者“對關系消費者生命健康的商品或者服務”盡到審核義務,外賣行業在擴張過程中未盡到審核義務要承擔相應責任。《食品安全法》要求平臺對問題商戶及時上報并停止服務。《食品安全法》第62條明確規定第三方平臺發現入網食品經營者有違法行為的及時報告義務與停止提供服務義務,在補貼大戰中因商家“降本增效”導致的食品安全問題平臺不能概括性免責。《反不正當競爭法》禁止虛假宣傳、商業詆毀與惡意退單評價。《反不正當競爭法》第9條禁止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商業宣傳,外賣平臺的優惠券需要充分告知消費者真實權益、限制及期限;第12條禁止經營者進行商業詆毀編造傳播虛假或誤導性信息,在外賣大戰期間收買網絡水軍向競爭對手“潑臟水”的行為也將面臨制裁;第13條禁止虛假評價與惡意退貨,補貼大戰期間前往競爭對手平臺惡意搶單、退單、評價的行為均屬典型的網絡不正當競爭行為。至于本次外賣補貼大戰中出現的“0元奶茶”被認為屬于“低價傾銷”的問題,并不意味著一定違法。因為“低于成本價銷售”出現在《反壟斷法》第22條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成立需要以相關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為前提,這需要結合相關市場界定由監管部門進行專業判斷。同樣是實施低價補貼,不同的平臺實施反壟斷法意義上的法律后果可能截然不同。從法律維度綜合看,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平臺存在哪些違法行為即應當對某些問題實施懲罰,不宜一刀切地直接對外賣補貼行為定性為違法。
“社會賬”:是否讓“看不見的群體”獲益?
公平是公認的社會追求,針對外賣大戰這項議題我們不僅要看到對自身的影響,也要看到對“看不見的群體”的影響。過往相當長一段時間,外賣其實是大城市中產的標配。根據艾媒咨詢發布的《2025-2026年中國下沉市場即時配送平臺趨勢洞察報告》,2024年中國即時物流用戶規模達為7.99億人,這意味著即便把只點過一次外賣的人也算上,全國還有6億人從來沒有點過外賣。這輪外賣補貼大戰的真正直接獲益者,其實是那些平時舍不得喝奶茶、舍不得吃外賣的人們。小縣城里的少年可能因為薅到“滿18減18”的優惠券買到人生中的第一杯奶茶、奔波在城市里的外賣小哥與網約車司機可能頭一次用平時一碗蓋飯的錢點到大牌外賣、而不會用電子產品的老太太可能在孫女的幫助下0.99元搶到到線下排隊很久才能領到的雞蛋。在我們縝密計算外賣補貼大戰得失的同時,這些具象化的社會場景也應當被考量在內。
外賣補貼大戰的“三本賬”湊在一起,其實不是那么容易算得清。對于那些明確違法的行為,應當立即被制止并讓違法者付出代價;對于那些有爭議空間的地方,我們可以讓子彈再飛一會。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文章僅作為資訊傳播使用,既不代表任何觀點導向,也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猜你喜歡
2022年,有人花了20萬點外賣
疫情最嚴重的時候,王化點過一次黑珍珠日料餐廳燃鍋的外賣,一份手握壽司和一份和牛酒肴,足夠一家人吃,一共1318元,大概是平時堂食的一人價格。商家用了好看的日式棉布包裝,配上精致的餐具,甚至有筷托。
派財經
共1027篇文章
聚焦數字經濟融媒體平臺。